由於脾陽不振,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停聚而生痰,所以有“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”之說。早秋脾傷於濕,且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復發埋下病根。
更多健康新聞:
中醫師吳明珠(右)強調,秋天早晚溫差大,中醫藥膳可去濕潤肺助養生。(攝影/記者張世傑)
清燥潤肺茶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燥氣傷肺首重腸胃健康
開業中醫師吳明珠指出,初秋天氣仍熱,且雨水多,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,地上多水濕,濕熱交蒸,合而為濕熱邪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言“濕氣通於脾”。因脾喜燥惡濕,濕邪留滯,最易困脾。濕為陰邪,易阻遏氣機,損傷陽氣,致脾陽不振,運化無權,水濕停聚,發為水腫或腹瀉,加主人們喜食生冷瓜果、冷飲,更助濕邪,損傷脾陽。
秋天容易煩躁,而燥氣最易傷肺,影響腸胃健康。
吳明珠中醫師提醒,秋燥、秋乏症主要靠預防,首先宜多吃些奇異果、蘿蔔、蓮藕、荸薺、梨、蜂蜜、粥、豆漿等潤肺生津、養陰清燥的食物。特別是奇異果、水梨有生津止渴、止咳化痰、清熱降火、潤肺去燥等功能,很適宜有內熱,出現肺熱咳嗽、咽乾喉痛、大便乾結的人食用。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颱風後如何去濕潤肺養生防冬病-032605043.html
除此之外,過去的盛夏中,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,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,胃腸功能減弱,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,人體過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償。
秋天養生防冬病,藥膳選擇建議應以淡補為主。
適用:乾咳、口乾、咽燥、尿黃、便乾等情況。車貸
※更多精彩報導,詳見《華人健康網》。
功效:養陰清燥、潤肺止咳。
材料:茯苓8錢、桂枝2錢、生姜3錢丶甘草1.5錢丶紅棗5枚。
另外,初秋天氣漸涼,氣候乾燥,人體容易出現一些「秋燥」症狀,如受風涼,易引起頭痛、咽乾、鼻塞、咳嗽、胃痛、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,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。
【穴位按摩健脾胃】:按摩豐隆、足三里等養生穴位,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。其中,豐隆穴是化濕要穴;足三里能補中益氣、通經活絡。債務協商
【藥膳茶飲防秋燥】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/台北報導】雖然8月8日立秋了,也是夏秋交替的時候,天氣會逐漸的變涼,但是白天還是很熱,所以形成了一種初秋獨特的氣候現象——白天天氣炎熱,而早晚卻比較涼爽。在早晚溫差大的時節,加上前幾天的颱風帶來龐大的雨量,這時後夏末秋初養生要如何做?
材料:麥門冬3錢、沙參3錢杏仁2錢桑葉1.5錢百合5錢雪梨1個、蜂蜜適量。
養生潤肺去濕防燥乏
秋季氣候涼爽宜人,人體出汗減少,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,人體因此感到舒適,並處於鬆弛的狀態。隨之而來,機體有一種莫名的疲憊感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秋乏」。
做法:用5碗熱開水加入中藥材丶雪梨片中煮15分。服用時間:每日1劑。
健脾溫肺汁貸款
所以入秋之後不宜立即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,應以淡補為主。所謂淡補,是指補而不膩,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、清熱、利濕的食物或藥食同源的食材,例如水梨、奇異果、柑橘、茄子、綠豆芽、絲瓜、黃瓜、冬瓜、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潤燥化濕、滋陰養肺、清心安神的效果,來增強身體抵抗力。
做法:5碗熬成2碗濾渣取汁加上2至4個奇異果打成果汁飲用,可健脾利水溫肺養肝。
颱風後如何去濕潤肺養生防冬病?
普渡兼顧防秋燥健康又吉利
秋燥傷肺!女中醫教2道潤燥生津食譜
入秋之後應以淡補為主
中醫學認為,秋季為陰氣漸盛之季,燥氣當令,而燥氣「最易傷肺」。燥傷肺,就會使肺部功能受到影響,從而出現乾咳少痰、咽喉乾痛及鼻腔乾燥、皮膚粗糙、身體發癢、大便秘結等症狀,這屬於“肺燥”的範圍,尤其是老年人感覺更甚。
996EDF2B49DE5136
留言列表